10月10日上午10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一所原所长陈俊祥莅临我校,用翔实的事例和风趣幽默的语言,作了一场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的报告。此次活动是我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报告会。校长唐小林、党委书记高华锦等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及全体教职工党员及学生党员代表参加报告会。
高华锦主持会议。她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长久生存的灵魂。习近平同志在看望航天科技专家孙家栋院士时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我国自主创新、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上,“两弹一星”精神体现了第一代国防尖端技术科研人员为国家伟大复兴而做出的拼搏付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勇于革命、不懈奋斗的红色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激发亿万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拼搏。
陈俊祥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概括中国两弹研制经过,当时不仅科研条件艰苦,科学家们的生活环境也十分严酷。草原上的海拔高,氧气稀薄,水很难煮开,食物资源更是稀缺。“我们群众总结生活标准叫2611,生活习惯呢叫三点一线,2611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吃到肚子里的粮食只有26斤,一天一角钱干菜,一钱油。”陈俊祥回忆道。他们克服了种种外部困难,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他自豪地讲道,我国导弹研制的成功率与效费比是世界最高的,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势密切相关。国家坚持群众路线、自力更生、集体攻关中国核武器研究,科研人员勇于攀登、尊重知识与人才、发挥爱国奉献精神,成就“两弹一星”精神。
陈老的“草原献青春,大山献儿孙”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文理师生。
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夏冰副教授说,“两弹一星”事业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陈俊祥研究员来校为党员干部师生作专题报告。86岁的陈老爷子用质朴的语言,燃烧的激情,铿锵有力地讲述了一代代共和国核事业建设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和青春无悔的奉献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民族复兴精神的宝贵财富,是照耀新时代不断前行的精神旗帜!
信息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贾冲表示,要把“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作为自己的目标,深刻学习领会“两弹一星”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践行“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
文法学院学子李亚雯谈到,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应继续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传统,保持艰苦奋斗作风,弘扬永不褪色的“两弹一星”精神,以此指引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文字 李彩溶 黄海霞 李亚雯 谢婉颖 陈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