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上海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有这样一个大学生:她无惧危险、逆流而上,她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她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实际行动展现了青年学子的使命和担当。她就成都文理学院传媒与演艺学院大四学子王若琦,也是一名学生党员。赴沪战疫16天、救援车上完成毕业答辩……王若琦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光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网友点赞这就是中国大学生榜样。
4月23日,作为山东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青年队员、成都文理学院大四的王若琦从青岛山火扑救现场,转战上海抗击疫情,出发当天恰好是她本科毕业答辩日,身穿青岛市红十字会队服的王若琦,在救援车上用手机完成了毕业答辩。在上海抗疫的16天里,她时常冒着高温天气,身穿防护服,爬楼串巷消杀,她和队员们坚守上海战疫最前线,经常忙到深夜。目前,王若琦已圆满完成抗疫援沪任务,顺利返回青岛。
“在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挑起大梁,努力奋斗,这样在以后回首往事时,才不会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后悔。”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谈及援沪的原因时,王若琦表示:“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军旅生涯迈出第一步的地方,现在它生病了,需要我们支援,作为退役军人和党员,我肯定要冲锋在前。在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挑起大梁,努力奋斗,这样在以后回首往事时,才不会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后悔。”1996年在青岛莱西出生的她,2015年考上了成都文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怀着炽热的从军梦,2016年9月,正在上大二的她果断从大学里报名参军,入伍到武警上海总队成了一名武警。上海是她军旅的开始,是第二故乡,是这次抗击疫情的目的地,所以重大的支援对她来说有了特别的意义。
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国家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在明确王若琦的抗疫决心后,文理决定给予她最大的协调和支持。传媒与演艺学院教师李诗洋表示:“学院一直关注着王若琦在抗疫前线的动态,在了解到她可能无法参加学校安排的统一答辩的情况后,学院的党委以及答辩委员会,第一时间针对她的特殊情况进行了了解与沟通,决定给予王若琦单独答辩的机会。”
出发当天中午太阳在头顶热辣,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救援车辆开到响水服务区时,队长李延照便通知大家停车。车上队员全部下车,给王若琦留下安静环境方便她顺利答辩。空气中可以闻到汽车干净浅闷的味道,王若琦找好角度,到时间便用手机连上视频,和远在文理的老师们“面对面”进行答辩。车上,王若琦还穿着青岛市红十字会队服,看到老师那刻已经以学生的身份投入到答辩过程中。第一次参加重要的毕业答辩是在抗疫路上,在支援车里,在视频线上,王若琦极其认真多次向对面的老师确认网络和询问答辩资料问题。“当时只有我的答辩组长知道我的情况,其他的老师和同学并不知情,当时答辩时,他们看到我穿着红会的衣服,在车里答辩,很好奇。当了解情况后,大家都提醒我注意做好防护,给我鼓励,为我点赞。”王若琦道。在学校的支持与帮助下,王若琦顺利完成了毕业答辩,专心投身于抗疫第一战线。
“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退役军人、预备党员,要迅速响应,在出得上力、帮得上忙的情况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带着从青岛带来的被子,食物,物资......王若琦和队员搬家式暂时住在当地一个幼儿园里,白天顶着比青岛更毒辣的太阳,在高温下穿着防护服,背着沉重的消杀设备,爬楼梯、穿街巷,在阳性病人转运走后做一次又一次的终末消杀和社区预防性的消杀工作,就这样持续半个月之久。“一般早上七点半左右出去,干到下午五六点左右。晚上会有临时任务,有时干到半夜才回到住的地方休息。后勤保障人员也非常辛苦,帮我们做饭、洗衣服。”王若琦说。在上海支援抗疫的16天里,从来的路上在车上完成毕业答辩,到和队友战斗前线圆满完成支援任务的路上,王若琦展示了身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祖国建设强有力的后备军的责任和担当。
除了参加青岛山火扑救,上海抗击疫情,王若琦在武警部队时,积极上进,曾经受过两次“优秀义务兵”嘉奖,获得过“爱警习武好战士”称号。2018年退伍复学,她勤奋好学,在校期间拿过学校奖学金,被评过优秀共青团员,参加过英语竞赛并获得大奖。今年6月份毕业的她,有机会到上海一家知名互联网大厂实习却因为热爱公益放弃去大厂的机会,来到了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实习,负责队里的宣传工作。
“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退役军人、预备党员,要迅速响应,在出得上力、帮得上忙的情况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早萌的从军梦,大学获得机会参军,扑火,战斗抗疫前线,王若琦想的是发光发热,竭尽力气勇于担当,到国家需要我,我能去到的地方去。逆行的力量是人道, 百变的身后是沉淀,坚韧的核心是信仰。“我热爱公益事业,对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和队长心怀崇拜敬佩,我到这里来是为了靠近光,成为光,慢慢散发光。”王若琦将对公益的热爱,化为对新时代的责任,她用实际行动,彰显着文理学子的青春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