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理的校园里,李杰已人人熟知、风头很劲,而且还有横幅助阵。听说他个性张扬、我行我素,而照片里的他则温文尔雅,眉宇间却又透着些许强硬和不容置疑。
闻名不如见面。李杰穿着一身黑色休闲装,嘴角微微上扬,浅浅微笑,衬着教室里的素白,他看起来也不像传说中那么张扬嘛。
李杰,文理学院艺术系07级景观设计1班学生。近日,他在第五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荣获CAD项目一等奖。
年少的回忆
李杰的童年时代,单调但不枯燥。山里的孩子,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时光。
《文理青年》:大家都觉得你应该从小就是个特别乖的孩子,是这样吗?
李杰:我认为自己还是很乖、很听话的。不过,小时候还是很调皮的,跟一群男孩子整天爬树、爬大山,忙得不亦乐乎。
《文理青年》: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你走上了设计之路?
李杰:我在小山村里长大,一座900多米的大山,我家就在半山腰,每次上学都要翻过两座山峰才能到学校。夏天,炎热难耐;冬天,寒风凛冽;雨天,泥泞满地。如此艰难地走着去上学,但我依然很开心,路上我会和蚱蚂们玩耍,和小鸟们歌唱,他们都是我的朋友。上初中时,我来到了县城,走出了小山村,并接触到了画画,这使我很感兴趣。一笔一描,很有韵味,也使我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心境。
《文理青年》:看来你是一个很开心、乐观的人。
李杰:对啊,每天都会很开心,也许只有这样才有灵感的来源。
《文理青年》:一个人总会遇到不开心的事,那你会怎么处理呢?
李杰:每次不愉快时,我会去操场大喊几声,发泄了也就解气了。(笑)
《文理青年》:在你成长过程中,父母有没有给你什么指引呢?
李杰:在我10岁的时候,爸妈就去广东打工了,家里只有我和姐姐在读书,我们很少交流,但是爸妈会经常鼓励我们。在我需要支持、需要帮助、需要安慰的时候,他们会像及时雨一样立马出现,给我温暖。
老师于他恩重如山
谈到老师,李杰颇为激动,他说,如果没有老师就没有今天的他。
《文理青年》:你的启蒙老师是怎么引导你走向这条道路的?
李杰:从我背起书包那一刻起,就受到了老师的关爱和呵护。当我学习第一个字的时候,是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当我跌倒时,老师会让我从痛哭中破涕为笑……每当想起这些情景,心里便涌起无限的感激。我的启蒙老师是我初三的体育老师,他每天手把手地教我画画,有时画到中午太晚了,他就把饭给我打回来……(低垂着头)很遗憾的是,当我考上了高中,想告诉老师我要继续走艺术这条道路时,他不幸地离开了人世。
《文理青年》:老师知道有你这么一位好学生,肯定很欣慰。
李杰:是啊!我不会辜负我的老师,没有他我就走不上这条路。
《文理青年》:高中开始接触设计的吗?
李杰:不是,我在高中学了三年的美术,那对现在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其实学习美术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静物、石膏像,有时一坐就是一下午,你要一动不动地专注画画。从高二开始,我对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会让我有一种舒服、亲切的感觉。舅舅是专搞室内装潢的,从小有点被他影响。但影响最深的还是高中的老师,如果没有老师我就进不了大学。
机遇是必要的,努力是必须的
他坐在那等待着记者的提问,好像在迎接一次胸有成竹的考试,这同样是一场演出,他自知会表现完美。
《文理青年》:你一路走过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可以讲讲其中的故事吗?
李杰:10月17日,我在文理学院参加了ITAT的理论考试,当时全国有11万人参加,要求33分以上通过,我当时考了四十几分。分数虽然不高,但对下一场的考试很有信心。10月31日,我参加了复试,内容是上机考试,一套题3张试卷要求在3小时内完成。我依然很轻松地拿下了。接着,12月6日,我来到了北京科技大学参加决赛,决赛的题型是复杂或者创造性比较高的操作题,要求在5小时内完成一份平面图,这实属不易。好在有老师平日的指点,我完成得比较好,只是碍于时间关系没有及时做完,在总分150的试卷上,我得了130分。
《文理青年》: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你拿的可是一等奖啊!
李杰:(略带激动)其实,拿到一等奖我一点也不兴奋,感觉可以拿到特等奖的,很可惜。
《文理青年》:你仅是一个大学生就获得一等奖,你觉得这是因为机遇、天份,还是自身的努力?
李杰:我觉得你刚才讲的都需要具备。机遇是必要的,努力是必须的,因为没有努力就不可能有成绩。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文理青年》:在设计上有没有什么人让你特别佩服?
李杰:(直接喊了出来)马岩松。建筑界30岁前成名是绝对不可能的,除非是马岩松。他带着“MAD的中国——一个关于未来的实践”展,参加世界级的建筑家最重要的聚会——威尼斯的建筑双年展。这是中国建筑家在威尼斯首次举办个展以及双年展的外围展。我很佩服。他被国内媒体称为“国外标志性建筑第一人”,多么骄傲啊!
尝试打破游戏规则
《文理青年》:你对学习设计的同学们想说什么?
李杰:第一,先熟悉游戏规则,知道自己扮演什么角色。第二,尝试打破这样的游戏规则。第三,不一定要标新立异,而需要怀着永恒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激情为未来而工作。
设计,一个更综合性的艺术,一个更具体的工程,一个更有想象力的空间,它或许能更有说服力的象征着这一代人的崛起和真正独立。
《文理青年》:你要用设计表达什么?
李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