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我院赴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支教活动正式拉开序幕,6个不同学院的9名同学组成我院第一支前往甘孜职校支教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在带队老师余天好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对口专业教学实习。5月22日,支教队返回学院,结束了这段幸福之旅。支教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收获赞誉,更在于磨练自己,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五月初的天气已经初见灼热,汽车在阳光中一路飞奔远去,伴随着海拔的升高,窗外的景色变了又变,唯一不变的是9位志愿者坚定的目光。奔赴高原,这是个并不容易的决定,但一旦应许下来,就会让人不顾一切全力以赴地坚持。
“初到甘孜泸定,我便被这里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是我从未享受过的清澈纯净的自然气息。在甘孜职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领略了‘飞夺泸定桥’的磅礴气势,见识了泸定人民的风土人情。让我对这次的甘孜之行满怀期待。”政治与法律学院2012级的纪承志再谈起当时情景仍是满脸激动,这段旅程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平凡。
初为人师,紧张也期待

“或许,生命中真的有一种绝对。就像这次甘孜之行,也许就是命中注定的一次成长与邂逅。”文学院2012级的吴莎回忆起这段时光时,脸上仍洋溢着喜悦与不舍。

初为人师,当然会带着一份紧张与激动,队员们一直在想要做到最好与害怕自己做不好之间矛盾纠结。第一次走上讲台,尽管做好了准备,大家还是发现课堂的时间控制、学生的注意力等问题对他们都是种种挑战。当天晚上,带队老师余天好就以“初为人师”为主题召开了会议,让各位同学总结上课出现的问题,同时分享了自己的授课经验,帮助支教队员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上课的质量。

支教期间恰逢学校艺术节将至,全校所有班级都在紧张筹备表演。演艺学院2013级的冉敏作为实习音乐老师,是感触最深的一位。她热爱音乐,所以当她来到这个充满民族特色的校园,听见宛若天籁的淳朴歌声时,她就已经爱上了这里。面对学生时的紧张,已经伴随着音乐的交流而消失了,他们带给她很多惊喜。这让她体会到,一个老师面对自己学生的成功会有怎样的喜悦。
文学院2013级的王诗源也紧紧融入了同学们排练的氛围,她说:“看着同学们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我心里也着实高兴,他们的付出一定是值得的。”
从支教到学习
“你到这儿来想学到什么?”这是旅游学院2012级的李清清见到指导老师解学涛时,他问她的第一个问题。

李清清是抱着吃苦的念头来的,只要能学到东西就是好事。直到支教结束,李清清觉得这一趟她受益颇多,不仅是教学方法、处理学生关系方面,还有少数民族文化等等,她都学到了不少,其中很多都来自于她的指导老师解学涛的指导。李清清说:“与解老师的相处,不像前后辈,更像是朋友。”
为了提高班级凝聚力,在教育学院2012级的张馨怡的组织下,职校2012级初等教育班的同学们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同学们认真听指挥遵守纪律,总是拼尽全力为自己的小组争得荣誉,互相协作、信任,这一段经历对于我以后的人生是很有意义的。”谈起那次活动,张馨怡觉得是他们的凝聚力深深感动了她。

“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去看看”,旅游学院2012级的万玲说,这是她来到这里的初衷。两周的时间并不长,短到不足以和学生建立起默契的教学关系和深厚的师生情谊,短到似乎才找到当老师的感觉,就即将告别。但是万玲说:“我来到这里,看到了淳朴、真挚和热忱,收获了经验、快乐和回忆。我很开心,觉得很值得。”
“这是珍贵的财富。”
时间具有相对性,在遭遇不同时,变成或长或短的轨道,一路前进,却预料不到是一瞬即逝,亦或者煎熬难耐。而对于支教队伍来说,十五天太短,就像来不及挥手告别一样。分别在即,所有点点滴滴如蒙太奇一般脑海脑海中飞快地闪现,却又那么真实。
“我把它归结为我大学的一笔珍贵财富,15天的经历,好比大学三年的缩影。甘孜之行,让我已不再过分幻想,我更需要的是一种真正的沉静。”文学院2012级的吴莎说道。
短暂的15天对于支教队员来说是意义非凡,他们体会到的不仅仅是如何当一个合格的老师,还学会了如何去当一个优秀的老师。在今后他们将把这份收获妥帖收藏,再细细地融入于学习、生活、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