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校刊合作一道亮丽的风景

7月23日,“2012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在攀枝花学府酒店举行开营仪式。
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丹枫在仪式上作书面讲话,攀枝花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沈钧,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梁平,我院院长唐小林出席开营仪式。
朱丹枫在书面讲话中说,在四川省委宣传部高度关注和大力扶持下,“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已成为中国诗坛和中国教育界的一张文化名片。希望此届夏令营的营员们,在活动中有新的学习、新的收获,在诗歌创作道路上走得更宽、更远、更精彩。
沈钧在致辞中代表市委、市政府欢迎“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的营员们来到攀枝花感受阳光花城的风土人情,希望攀枝花的发展历史、建设成就以及自然风光能为营员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创作灵感。
唐小林宣布2012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开营,拉开了“2012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的序幕。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等17所大学的19名同学成为“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的又一批新营员,他们携带蓬勃的青春,带着梦想与期冀,开始了在钢铁之都攀枝花市为期四天的阳光之旅,诗意之旅。
“2012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活动,是自2007年由《星星》诗刊杂志社和我院联合发起以来的第五届。五年来,包括港澳在内的全国近百所大学的近百名大学生诗人们,在四川先后走进杜甫草堂、金沙遗址、青城山、都江堰、李白故里江油、眉山三苏祠、大禹故里汶川、什邡5・12地震诗歌墙、灾后重建的美丽新镇水磨、映秀等地方,感受了深厚宏大的巴蜀文明,领略了蜀地优美绝伦的自然风光,见证了四川人民在灾难中的自强不息和奋进感恩的精神情怀。这些经历都深刻地影响和促进了大学生诗人们的诗歌创作,成为他们人生之旅上一笔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星星》诗刊也相继整体推出了参加夏令营所有大学生诗人的300余首诗作。其中已经有不少成为当代中国诗坛优秀的青年诗人,不少同学在国内屡屡获奖,其中有四人获得了“《星星》诗刊年度诗人奖・大学生奖”。随着活动的影响不断扩大,赢得了社会和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至此,一刊一校的合作模式结出累累硕果,成为了大学生诗人聚集的盛会和中国诗歌界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天:在攀枝花开出阳光的花朵

《星星》诗刊主编梁平一直坚持“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活动走出校园,要让大学生们走进社会,吸取生活的火热与大自然灵气。因此,在前四届成功举办的成功经验之上,今年选择在攀枝花,一个完全不同类型而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钢铁城市。在攀枝花市文联的精心安排下,四天的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内容让大学生们充分体验攀枝花的地理人文和钢铁工业文明,为他们的创作积累丰厚的素材。
23日上午11点,除北京大学的安吾因突发疾病未能参加外,第五届“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19名营员全部到达。经过短暂的午休,下午两点四十左右,全部营员都穿上了夏令营组委会特制的白色T恤和帽子,这些来自全国各的学子基本都是第一次见面,但因为诗歌,他们心有灵犀,没有任何的交流障碍,见面的瞬间就融合在一起了。他们在攀枝花学府酒店前厅互相牵手、拥抱、交谈,热烈的笑容仿佛一下子超越了攀枝花阳光的热度。
开营仪式一结束,带着激动心情的营员们坐上大巴,赴炳草岗竹湖园参观《金色攀枝花》展览,在这里他们感受了攀枝花的资源宝库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感知了攀枝花人艰苦创业的过程和“中国钒钛之都”崛起的辉煌历程。
接下来的三天,营员们还通过参观攀钢采矿区和轻轨厂、苏铁园、二滩建设展览馆、二滩水电站、二滩欧方营地、中国苴却砚展览,亲历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全过程,感受了二滩电站的雄奇壮丽,了解了中国苴却砚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历程,享受了阳光花城山水花果的独特魅力。
而在二滩欧方营地大笮文化研究专家刘胜利老师,以声情并茂的讲解方式,深入浅出地带给了营员们一堂大笮文化的大餐课,使营员们在感受攀枝花自然风光的同时,丰富了对我国少数民族人文的了解。
我院的黄春梅谈到:“兰尖矿和攀钢让我见识了现代奇迹,见识了上一辈中国人的顽强,大笮文化讲座让我对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体会”。
中国人民大学的陈郁菁也讲到:“攀枝花人用战天斗地的拼搏精神,让自然的结晶和人类的智慧紧密相连,这是攀枝花得天独厚的魅力所在。”
这些活动,真正给营员们带来了创作冲动和灵感,他们在活动中已纷纷创作了具有独特风格和地域特色的诗作。
贵州民族大学的若非在诗作《攀钢手记》中写道“每一块钢铁都有幽深和/质地坚硬、性格固执的原乡”。
内江师范学院的习修鹏写道“失魂落魄的秀才,是游弋在攀枝花的半个夕阳”。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的余幼幼,已经是90后有影响的校园诗人,她写道“属于攀枝花的那部分/是带不走的//带不走的才真正属于你”。
三小时:丰厚的一课

生活体验和诗歌创作辅导,是“夏令营”活动对大学生诗人的培养,一开始就坚持和努力的保留节目。活动除了为大学生诗人们充分创造生活体验外,如何为他们的创作方向进行针对性地指引,是每一届大学生夏令营的重点。几年来,除了《星星》诗刊的老师梁平、龚学敏、李自国、靳晓静等每一个编辑与营员零距离交流外,还特别邀请了曾经影响了中国诗坛的校园诗人李亚伟、潘洗尘等参加夏令营活动,和营员们零距离交流,一起玩耍,一起回到学生中间。
面对这群被著名诗人梁平亲切地称作“孩儿们”的90后校园诗人,《星星》诗刊全体编辑、攀枝花市作家、诗人与营员们朝夕相处之后,还刻意安排三个小时的座谈和交流。《星星》诗刊萧融老师,根据营员提交的作品逐一进行评点,指出了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干海兵老师把此届营员作品与前几届营员作品做了对比。李自国老师从当前诗歌创作的大环境入手,择重评点了本届营员的诗歌,希望营员们能走出大学围墙,深入生活和进入时代大背景的写作,力求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
常务副主编龚学敏以谈心方式,给同学们谈了自己体会的诗歌理想与创作的方向感,与营员分享了自己的诗歌创作经验。
攀枝花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平以及攀枝花市作家、诗人冯中云、周强、甘文良、王政等也从诗歌创作的各个方面与营员们进行了交流。
梁平在最后作了特别强调,他希望大学生们要在诗歌的语言上多下功夫,要把自己的思想真正融入到自己的作品里,而不是概念的、标签式的。他说,“一个拥有自己独特语言的诗人,一个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诗人,才可能走得更远,才可能成为真正优秀的诗人”。
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每一个同学都谈到了夏令营带给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收获。座谈会不知不觉就进行了三个小时,这三小时对营员们来说可谓弥足珍贵。
天津大学的陈可说,“以前参加了不少的夏令营,但都是打着夏令营的旗号补课,像数学夏令营,每天除了做题还是做题,像这样轻松、愉快,又不经意间学习到校园里没有的东西,实在难能可贵”。余幼幼很感叹地说,“终于在21岁参加了夏令营,这是14年前的梦想。这几天不一定就能写出好诗,但肯定会对诗有好的的感悟”。从新疆考入我院的溪知白似乎最为激动,他说,“以前自己就知道宅在家里写,这是第一次出走,而且是诗歌的出走,大开了眼界,触动很深。”他说无疑从这次夏令营之后,他的写作会有一种全新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