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发展沿革 -> 正文
十年文理 可圈可点
2010-09-10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办学特色聚集

 

  概说文理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发源于1999年的“文化传播学院”,2003年合并组建, 2004年批准独立。发展至今,从无到有,从扩大规模到提高质量,从外延扩充到内涵发展,走过了十个年头。 2006 7 3 日全院教职工大会,董事会提出通过优良文化的培育,提升学院的文化品位和格调,通过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教育质量,至此,学院走上了重品质、重质量的内涵发展道路。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坚持“创办学生满意的学校·培养社会满意的学生”的办学宗旨,坚持“文以养德·理以求真·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和评价标准,依法办学、诚信办学,专家治学治教;全面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符合教育部26号令;机构健全(12个系,1个数学教研室,2个研究机构,11个职能部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构建起规范化服务型管理体系,建立学院——师生发展共同体。

现有在校生11000余,有本科、专科及联合培养硕士三个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涵盖文、经、管、法、理、工等6大学科门类,开设有63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含师范类和非师范类、艺体类与普通类。

自启动教学质量工程以来,获得省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质量工程项目19项,居于省内同类院校之首;近三年完成省级重点委托课题1项,部级课题1项,厅级、校级、院级20余项,各级在研课题30余项,教师在各级各类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不乏《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北京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光明日报》等重量级核心刊物和报刊,有的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专(编)著27部、教材21本,其中“大学素质教育系列”丛书是我院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集成,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发行。

学院建立起一支以学术专家和行业精英为主体的师资团队,现有教师700余人(专职教师373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50%,学缘结构合理,师生比例适中。学院致力于打造一支学习型、专家型、创新型的,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师资队伍,日前启动了“中青年教师行业背景与专业能力提升计划”,三年内学院所有教师必须具有所授学科领域的行业背景和专业能力,这样,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的 “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的师资状况将在我院得到改变。

学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一体,并着力为学生构建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开发和编写“大学生素质教育系列丛书”,并于教育教学中实施。有大学四年培养的奠基,近年来,学生的各级各类获奖率、考研率、英语四六级过级率、学位证获得率、各种职能资格证获取率等逐年提升,居于同类院校前列,如学院政法系按照“三考一面向”的思路,2009届毕业生国家公务员(含组织部选调)考取率为18.3%2010届国家司法A证考试通过率为12%,考研率为13.3% ;又比如,艺术系学生多件作品入选《中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年鉴》,传媒系学生艾如最终以其综合素质取胜,荣获今年第七届世界旅游 小姐全球总冠军(这是中国选手首次夺得世界旅 游 小姐总决赛的冠军);就业率“逆势”增长,会计学、旅游管理等专业近年来的就业率均为100%2010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了95.6%,其中广播电视新闻学、旅游管理、广告设计与制作等6个专业达100%,供不应求。学院逐步实现从“提高就业率”到“提升就业力”的转变,毕业追踪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逐年提高。

出口畅,入口旺,近三年学院在省内的文科录取分数线居同类院校第1,理科前3

 

  “圈点”文理

通过文理人十年的努力和积淀,学院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亮点纷呈,可谓“十年文理,可圈可点”。

(一)独特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文化

质量是一所大学的生命,而质量背后深层次的东西是文化,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办学理念又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早在06年,文理学院刚由初创期进入发展期,学院董事会便提出了文化战略和质量战略,推动内涵发展。

办学宗旨:创办学生满意的学校·培养社会满意的学生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办学理念:“文以养德·理以求真·兼容并包·与时俱进”

(这是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文传统、现代精神和实践品质高度完美结合,它集中体现学院对唯美、唯善,唯真、唯实,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文理渗透的价值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兼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术自由,百花齐放;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和谐、包容、共勉;面向未来,与时俱进。)

 教育理念:遵循“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管理理念:管理是服务·管理是育人·管理是越简单越好。

发展理念:重内涵·同发展·共分享——建立学院-师生发展共同体。

积极、健康、优良的文理文化不但“固本”、“固基”,还统领着学院发展的方向,提升着学院的“软实力”。

(二) “大学科、细方向”的学科和专业建设

“大学科”,即注重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及综合运用,注重能力素质的复合等;“细方向”,指在“大学科”的背景下、“厚”基础上,紧扣成渝区域发展、行业发展及新兴产业,拓宽专业方向,满足社会不同行业对各方向人才的需求。如英语专业开设英韩复语方向、英日复语方向,旅游管理专业增设旅游行业管理方向、会展经营方向,法学专业开设政府法制方向、司法行政方向、律师实务方向、知识产权方向等。

(三)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文理学院人才培养特点的集中体现。

几年前,文理学院就提出了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施素质教育,通过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发展战略。办学十年,也就是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苦苦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寻实施素质教育途径的十年。其间获准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构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发表研究成果30余篇;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将人的基本素养分为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而后策划和组织编写了“大学素质教育系列丛书”。

通过不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如今“素质教育”已在文理学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概括为:

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体;

构建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缺一不可的素质结构;

强化行业依托,开展校企合作与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实践证明,学院的“质量战略”是科学有效的,是具有前瞻性的,与后来教育部07年提出的“教学质量工程”是高度吻合、一致的。学院正是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推动着教学“质量工程”,取得可喜的成效。

(四)“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科学研究

20062月,学院率先在省内独立学院中成立科研处,编订科研工作手册,使科研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为学院教学、管理和学科建设服务,“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提倡校本研究与行动研究,不为“研究”而“研究”,将研究和行动、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学院的整体发展。如“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及特色培育机制研究”,“辅导员制度创新研究”等均为校本研究,研究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如“大学生素质教育系列丛书”是我院对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总集,现已用于我院素质教育的实施中。

(五)营造学术氛围 编辑学术刊物

2006年老5月,学院成立学报编委会,每年编辑文理学院学报和学院论坛1期,至今共编辑学报或论坛4期、“文理论丛”系列丛书17部。同时,从学院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开展学术交流,倡导、组织、推进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营造一种务实、创新、拒绝学术垃圾的良好学术氛围,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发现、成长、发展的良好学术环境,出成果,出精品,出人才,不断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努力提升学院的文化底蕴和品位。

学院系刊10种,学生刊物17种。

(六)扁平化管理体系下的管理机制

有了明确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有了专家治学治教,特别是有了“三个利于”的标准,“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院建立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扁平化服务型管理体系。在发展的问题上,大家的眼光一致向前向上;在服务的问题上,大学的眼睛一致向下,而不是行政化、官僚化地“唯上”、“从上”。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运行以下管理机制:

1、各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的自主自治机制。

学院利用体制上的优势,打破传统的、等级森严的科层管理机制,建立起扁平的自主自治管理机制,让每个教学单位和部门都有相当的自治、人事和经费自主权。

2、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

学院选人、进人、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不“唯学历”、“唯资格”、“唯职称”、“唯身份”,更不搞家族式的用人和管理;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强调责任比能力更重要,发展和需求比条条框框更重要,培养比引进更重要;养用结合。

3、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机制。

以人为本,以学生、教师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行为的即应得到充分肯定,凡是为“三个有利于”做出贡献的个体和单位都应得到赞许和褒奖。在这样的机制下,大家围绕着学生动脑子,而不是围绕着上司转;在这样的机制下,教职员工不为迎合上司而苦恼;在这样的机制下,老师们不为同事之间的恶性竞争而劳神;在这样的机制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能降低,人力资源的隐性浪费减少。

4、自上而下的服务机制。

围绕学生的“三个有利于”,坚持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学院的一切工作都为教学科研服务,也即为师生服务。这种服务,是自上而下的。全院上下、全员上下、各级职能部门,构成了立体的、网络结构的服务型管理体系。特别是各行政部门,他们与各教学单位的关系,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不是施令与执行的关系,而是服务关系;不是“我要你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而是“你需要我为你做什么”的问题。

5、“先支持、后规范”的创新激励机制。

没有框框,没有套路,尽一切可能为各单位和个人搭建平台,让各单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主发挥。这种机制,鼓励新的尝试,允许试错,但到一定的时候、一定阶段,须对开发和创新的成果进行梳理、总结、鉴定和评价,去伪存真,规范管理。

(七)健全、“有为”党组织为教学科研保驾护航

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狠抓党建,不但党组健全,而且党建工作大有作为。党建工作始终将促进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作为中心任务,为教学科研保驾护航,以确保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使学院教学科研得以突飞猛进。

2008年,在原党总支的基础上成立院党委。院党委主动适应并融入“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这一新机制,树立“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争为不争位”的思想观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围绕“五个一”,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实施“三大行动计划”,在学生党员教育中实施“四级教育”,首创“造血式”贫困生帮扶模式,并自主策划编写了学生入党启蒙教育读本,在全国独立学院中率先创办党建刊物《文理先锋》;把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和服务意识,促进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把加强师德与学术道德建设,端正学风、院风和凝聚师生员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把党的工作融合渗透到教学科研、德育、综合素质教育及人才培养的各个层面,构建起一套适应新机制、符合内涵发展要求的党建工作机制;特别在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党建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独立学院前列,赢得主管部门和上级党组织的充分肯定和赞许,获得“党员发展工作优秀奖”和“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省委组织部电化教育中心先后就我院党建创新工作进行报道。现有党的基层组织22个,其中党总支1个、党支部21个,师生党员1136名,其中教职工党员182名、学生党员954名。

(八)辅导员职业化终身化在文理学院成为现实

1、辅导员成为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辅导员成为素质教育的主力军,这既是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大特点,也是辅导员工作内涵的提升和创新,他们不但在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缺一不可的素质培养中担当重要角色,而且很好地将素质教育与思政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大突破。

2、职业化专业化终身化在文理学院顺利推进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已成趋势和必然,但如何职业化、专业化的问题又成为其瓶颈。在文理学院,辅导员不但是破解素质教育难题的金“钥匙”,而且,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通过担任素质教育的任务和职责,很好地实现辅导员职业化,大大促进了辅导员的专业化。目前,辅导员职业化、终身化的制度已在文理学院形成,并继续为辅导员专业化而努力。

3、辅导员的追求与境界:人生导师

在文理学院的文化土壤上,辅导员这个职业发生了质的变化:辅导员职业受到特别的尊重和重视,享有相应高的待遇;辅导员选拔的门槛提高,只有优秀的人才才能走上辅导员的工作岗位;辅导员有专门的职称通道,对应于讲师-副高-正高职称,最终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大学生在辅导员的特殊关怀下更好地成人成才和就业,成为社会主义可靠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九)“书香、墨香、花香”的校园文化滋养着文理学子

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大学精神为主要特征,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等特点;它本质上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大学校园更富有生机和活力,是学生素质和能力拓展的不可或缺的“软件”;它激发青年学生激情,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

在党委的领导和团委的指导下,通过多年的倡导、培育、积累和积淀,文理学院逐渐形成了以“书香、墨香、花香”为特点的校园文化。“书香”,即爱书、读书、读好书的学习氛围;“墨香”,喻为善于动脑思考,勤于动手创作、创新和实践;“花香”,既有校园物理环境的“鸟语花香”,更有文化活动和作品创意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书香、墨香、花香”的文化气息流淌在校园里的每个角落,悄无声息地浸润滋养着莘莘学子。

    美育学校、学生社团和科技文化博览节是文理学院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美育学校:教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美育学校是文理学院审美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为宗旨,以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美育学校现开设了健身(拉丁、器械、瑜珈等)、书法、瘦身爵士、音乐鉴赏、乐器乐理、摄影技术、武术散打、燃脂搏击操、形体与舞蹈、皮肤护理与

基础化妆等课程,并列为选修课程,计入学分

美育教育的实施,实现了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大力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质和内涵。

学生社团: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实现学生自我塑造

作为校园文化重要载体的学生社团,它丰富了大学生们的校园生活,给高校文化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形成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渗入校园的每个角落、浸润着校园所有师生心灵的文化场,并辐射向周围社区;而如今,它已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文理学院70余个学生社团如心理协会、灵点戏剧社、旅行协会、朝夕·现当代文学社、模拟法庭协会、烛光·教育学社等,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学生通过社团活动进行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自我塑造和全面提升。

科技文化博览节: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一张名片

文理学院的科技文化博览节是学院一年一度的大型文化盛宴,也是文理师生的重大节日,展示师生的文化成果,可谓文化超市,超市架上,“文化”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它内容丰富,但“形散而神不散”,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化能力和素质,体现学院的办学理念,促进“三个有利于”。

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博览节,不仅是校园文化的大聚集,也是校园文化的大检阅:呈现文化亮点,凝炼文化特色;发现文化缺陷,寻求新的文化突破口和增长点,从而发挥着积极的评价和激励功能。

成功走过七个年头的科技文化博览节,它见证了文理学院的成长,见证了文理师生的成长;它承载和珍藏着无数美好的记忆;它浓缩和展示了学院“书香、墨香、花香”的校园文化。如今的科技文化博览节已成为文理校园文化的一个品牌,文理学院的一张名片。

十、弘扬诗歌文化 培养校园诗人

在诗歌不“景气”、诗歌精神缺失的今天,为了扶持诗歌、呵护诗歌,捍卫诗歌精神,弘扬诗歌文化,让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情怀回归大学校园,培养校园诗人,文理学院与星星》诗刊牵手合作,三年来,开展了为数不少的全国性活动,如一年一度的“年度诗人奖”、“诗歌夏令营”等,产生极好的社会影响,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效果,参加过前两届活动的一些年轻校园诗人已在诗坛崭露头角。

诗歌夏令营:吸引全国校园诗歌爱好者 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文理学院与《星星》合作至今,已共同举办“大学生诗歌夏令营”三届,吸引了不少全国高校诗哥爱好者。夏令营让校园诗人有了归宿感、更具使命感;他们在短短的时间内打成一片,他们倾诉倾听,谈诗歌,谈生活,惺惺相惜,“同病相怜”。夏令营对年轻诗歌写作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扶持校园诗人和繁荣校园诗歌,为未来诗坛储备并选拔后备力量,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0 727 ,由《星星》诗刊和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如期在四川省成都市开营。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吕汝伦,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梁平,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唐志成等出席开营仪式。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17名年轻诗人在随后的三天时间里,参观了杜甫草堂、都江堰等景点,并开展诗歌讲座、诗歌诵读等活动。夏令营期间,作为上世纪80年代校园诗歌运动风头人物的诗人李亚伟和潘洗尘,在都江堰与营员进行了交流。

活动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众多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报道,如《光明日报》以《第三届星星全国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在成都举行》为题目进行了及时报道;全国率先创刊、最具影响的综合性文学类报纸《文学报》发表了署名为“金莹”的近3000字的文章——《“在校园里架起诗歌的桥梁” ——“第三届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举行》。

同样地,为了“抢救”西部民歌,学院专门成立民歌研究所,配有专人和专项基金,开展“西部民歌抢救行动”。学院历来热心文化公益事业,并以此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

 

  结 语

上述办学成绩和亮点,说明这些年来文理学院的文化战略、质量战略及改革创新是富有成效的,证明学院确立的办学理念是先进的,管理理念是科学的,管理机制是有效的,在内涵发展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然而年轻的文理学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家中长期规划纲要》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有专家提出:中国今后教育进一步发展,要靠民办教育来实现、我国一流大学也可能出自民办学校……这都极大地激励和鼓舞着我们,我们希望与其他兄弟院校携手共进,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为每个学生的满意而不懈努力。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10-09-10 更新)

 

上一条: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2010年年鉴 下一条: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2009年年鉴

关闭 【打印】  【收藏】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学校地址:成都市金堂县学府大道278号(邮编610401) 成都文理学院版权所有  蜀ICP备11012699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102000211号